股票投资其实是一件非常专业的事情,要想做好投资不仅需要比较专业的财务知识,而且还有随时关注市场动态,那么是不是散户就不能投资了呢,当然不是,巴菲特曾经说过,一定要给菜鸟推荐一个投资方法,那他推荐指数定投。现在国内指数基金越来越完善了,不仅有沪深300这些大盘指数还有很多细分行业指数,做好定投就可以了,省心长期来看也是比较赚钱的,这就是最笨但是最赚钱的炒股方法,你都用不着去开股票账户。
最笨最赚钱的炒股方法:指数基金定投策略
1. 为何是指数基金?
指数基金(Index Fund),说官话就是以特定指数(如沪深300指数、标普500指数、纳斯达克100指数、日经225指数等)为标的指数,并以该指数的成份股为投资对象,通过购买该指数的全部或部分成份股构建投资组合,以追踪标的指数表现的基金产品。说人话就是,你信不过一只股票,因为这只股票背后的公司可能是超级牛企也可能是骗子,但是你都不知道,但是你可以通过购买几十、几百只乃至更多股票来避免某一只股票中雷的风险。于是有人为了满足你的需要,就帮你根据这些原则来做一个基金,这只基金包括了一个行业的所有代表性股票、购买一个国家的所有代表性股票;或者更进一步,进行了一些人为筛选,选的一个行业、一个主题概念或者一个国家的优秀股票。
从美国市场长期数据看,标准普尔500指数能战胜八成的主动投资基金。也就是说,那些学富五车、出身名门、人中龙凤、充满狼性、精英中的战斗机,八成都不是傻瓜投资法的对手。
原因其实很简单:指数基金被动模拟指数,不需要基金经理额外分析,管理费用更低,尤其是指数基金中的超级鸡——ETF指数基金,管理费只有主动管理型基金的几分之一,长期日积月累复利生复利,优势就很明显;主动基金受基金经理个人因素影响太大,而基金经理又是个流动性很大的职业,每次更换基金经理,就算投资水平没下降,总要根据新经理的喜好调仓换股,增加不必要的损失,而指数选择成份股的标准一旦设置好了,很少会变;某只股票或者某个行业,都有可能长期衰退下去,但是指数不会,指数会根据市场变化,调出交易冷清,被市场抛弃的股票,调入交易活跃、有代表性的新鲜血液,一直保持这样的新陈代谢。
2. 为何要定投?
当然后面的增强策略就本质也是常识,真正的非常识的东西,在本文谈到的增强策略后的进一步增强策略,很抱歉,不打算透露。当然,你认真学习本文,取得平均20%左右的年化复合收益率,还是很有可能的,对于大多数人来说,这已经是一个非常了得的收益率了。
所谓定投,理论上是定期、定额,长期持续不断地购买一个投资品,可以是股票、基金,也可以是某种大宗商品,例如黄金、原油等等。你会发现,定期还房贷其实也可以看成是一种定投。
但就长弓侠来看,定投的关键在于持续不断地定期分批投入资金,而不在于定额,有长期不用的余钱,就可以进行定投。具体额度不用太关心。
定投的好处,常见的说法是这样的。
(1)强制储蓄,投资者可能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有一些闲散资金,通过定期定额投资计划购买标的进行投资增值可以“聚沙成丘”,在不知不觉中积攒一笔不小的财富。
(2)不用考虑投资时点。投资的要诀就是“低买高卖”,但却很少有人在投资时掌握到最佳的买卖点获利,为避免这种人为的主观判断失误,投资者可通过“定投计划”来投资市场,不必在乎进场时点,不必在意市场价格,无需为其短期波动而改变长期投资决策。
(3)平均投资,分散风险。资金是分期投入的,投资的成本有高有低,长期平均下来比较低,所以最大限度地分散了投资风险。
(4)长期复利效果可观。只要你选择“红利再投资”方式进行定投,本金所产生的利息加入本金继续衍生收益,通过利滚利的效果,随着时间的推移,复利效果越明显。定投的复利效果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充分展现,因此不宜因市场短线波动而随便终止。只要长线前景佳,市场短期下跌反而是累积更多便宜单位数的时机,一旦市场反弹,长期累积的单位数就可以一次获利。
最笨最赚钱的炒股方法适合人群包括:
(1)年轻的月光族。由于基金定投具备投资和储蓄两大功能,可以在发工资后留下日常生活费,部分剩余资金做定投,以“强迫”自己进行储蓄,培养良好的理财习惯!
(2)领固定薪水的上班族。大部份的上班族薪资所得在应付日常生活开销后,结余金额往往不多,小额的定期定额投资方式最为适合。而且由于上班族大多并不具备较高的投资水平,无法准确判断进出场的时机,所以通过基金定投这种工具,可稳步实现资产增值!
(3)在未来某一时点有特殊(或较大)资金需求的。例如三年后须付购房首付款、二十年后子女出国的留学基金,乃至于三十年后自己的退休养老基金等等。在已知未来将有大 额资金需求时,提早以定期小额投资方式来筹集,不但不会造成自己日常经济上的负担,更能让每月的小钱在未来轻松演变成大钱。
(4)不喜欢承担过大投资风险者。由于定期定额投资有投资成本加权平均的优点,能有效降低整体投资成本,使得价格波动的风险下降,进而稳步获利,是长期投资者对市场长期看好的最佳选择工具
最笨最赚钱的炒股方法优缺点和投资策略
我认为,指数定投真正的优势在于三点:
一个是不需要专门地去学习投资知识和技巧,就能取得比大多数专业人士更高的收益,这一点至关重要,我发现无数的所谓“投资者”连财务三张表都看不明白却拿着全部身家在股市高峰期冲进股市,对投资这种极度需要专业性的活没有半点尊重,但是,他们其实有办法取得不错的收益并且打败大部分专业人士,那就是指数定投;
另一个是能够对抗人性的弱点,投资这件事是反人性的,人性喜欢追涨杀跌,但能赚钱的人都反之“追跌杀涨”,而指数定投在事实上悄无声息地规避了这个风险,哪怕你每个月定投额度相同,在指数下跌时期你其实买入了更多份额;
第三个是能有效通过市场波动赚钱,如果一个指数三年内大幅下跌又上涨回到原位,从指数本身看并没有获得任何收益,但是定投者却由于长期分批买入指数基金,均摊了成本,其平均成本往往会显著低于指数的起点和终点,所以还是能赚到钱。
虽然很多人懂得指数定投的常识,但是依然有几个常见误区。
(1)不懂得股息和分红再投资概念。网上查询到的指数收益率往往低于真实数字,原因是人们经常忽视股息的作用,例如银行类指数常年有3%以上的股息,这是不体现在指数收益率中的,因此真正要查询的是全指数收益率。在购买指数基金时,只有注意选择“分红再投资”选项,才能得到真正的全指数收益率。
(2)在3—5年范围内,指数定投的开始时间点对收益影响极大。因此跟买股票一样,千万不能在高点买入,市场一片哀嚎、人人都撤出股市的时间点,开始指数定投才是最安全的做法。
(3)收益率计算错误。如果一个人每月定投100元,定投12个月,总成本600元,最后账户显示为900元,这时总收益率是50%,他的年化复合收益率是否是50%呢?错了!他的实际的年化复合收益率在73%左右。您仔细琢磨,一定会发现里面的关键。正是因为对指数定投的收益率计算错误,所以很多时候人们低估了其真实收益率。
(4)优先度。ETF指数基金比普通指数基金更好,场内基金比场外基金更好,全收益指数基金比净收益指数基金更好。
1. 增强策略一:指数精选
股票指数有几类。
首先是宽基指数,指的是覆盖股票面广泛,具有相当代表性的指数基金,中证500指数,中证800指数,沪深300指数,中小板指数,创业板指数等。宽基指数中特别要关注的是上证50指数和创业板指数,他们处在两个极端,一个特别好的时候另一个特别差,这提供了非常好的套利机会。
其次是行业指数,例如全指医药、全指消费、中证医药、中证消费等指数,由于我国是世界两大经济列强之一,上市企业众多,这为编制各种行业指数提供了超大的便利。像越南、菲律宾这种小国家,虽然经济发展前景良好,但是编制不了多少有价值的指数,因为上市企业数量少、规模小,不好弄。行业指数里特别有价值的是消费、医疗类指数,尤其在老龄化铺天盖地而来的我国。
什么是主题指数呢?比行业宽点,但比宽基要小,比如我们可以看下养老产业指数,包括了医疗、消费类等多个行业的股票,这就是一个典型的主题指数。还有诸如指数等等概念性的主题指数。总之,主题指数是个筐,能装的东西很多。主题指数里特别值得关注的是红利指数。
好了,讲完这些指数的大类,那么中长线选股看什么指标呢,现在必须敲黑板了!请注意!
不同指数的长期收益率有显著的差异!
在宽基指数里,小市值策略从长期看能发挥作用,也就是说创业板指数从长期来看能跑赢上证50指数。创业板指数自基日(2010-06-01)以来至2017年3月16日累计收益率达到102.08%,大幅领先同期沪深300指数,10.98%的年化收益率也超过同期存续的大多数主动管理型基金。
不过2017年和后续几年创业板指数表现不会好。2015年创业板股票涨得过高需要还债、中国企业进入寡头垄断时代导致创业板受到冲击,所以最近几年创业板肯定萎靡不振。但是,也意味着从五年以上的长周期来看,这可能是不坏的定投机会。
值得一提的是在美国市场,跟我们的创业板指数相当的纳斯达克100指数收益率长期领先标准普尔500指数。据统计,从1985年3月份至2017年3月24日,纳斯达克100指数累计收益41.96倍,同期标普500指数11.79倍,纳斯达克100指数收益大幅超越同期标普500指数。
行业天生就有优劣之分。但是,其中只有一部分行业值得指数定投。2006年1月1日-2016年12月30日为止,申万一级28个子行业,最好的五个行业平均年化复合回报率是23.37%,最差的五个是10.69%。自2004年12月31日-2017年8月15日,沪深300全收益指数总收益451.3%,年化收益率12.59%。因此,你选择好了行业,就能远远超过社会平均。
主题指数同样有差异。标普红利指数回测的结果能达到23%每年,中证红利指数是15.6%每年,都超越了沪深300这个比较基准。这其实是指数编制策略的差异,红利指数本质上是对股票进行了优选,筛选的股票池多大、筛选规则的科学性、等权重策略还是加权策略,这些因素都会对最终收益产生影响。
总的说来,选择优秀的行业指数收益率超过宽基指数,针对中国的国情,未来值得特别看好的指数包括:必选消费和可选消费类、医疗类、养老类,此外再加一个标普红利指数。这些指数从2006年1月到2016年底大体上都能取得20%以上的年回报率,由于我国经济发展在不断降速,未来这么高的收益率不太现实,但是达到10%以上概率很大,国运好的话15%也有可能。
请记住,即使您买的房子五年内翻了一倍,扣除各种费用,您的实际年化收益率也不过在12%左右。
2. 增强策略二:及时止盈
采用上面的指数选择策略长期定投,我们一般能获得好的行业的平均收益,消费、医药类行业在过去大概是长期20%,未来大概在10%-15%。但是有志气的投资者显然不可能仅仅满足市场平均收益,我们要超额收益、超额收益、还是超额收益!
但是如果没有做好下面这些事情,就很难取得超额收益,甚至操作不当,在3-5年内还会影响你获得平均收益:
(1)牛市没有卖出手中筹码,未及时兑现收益;
(2)牛市依然在定投,使得平均成本不断上升;
(3)熊市没有增加买入金额,努力降低平均成本。
有朋友定投指数基金一段时间后,发现总是亏损,于是心慌慌:“怎么又亏损了?” 如果来问我,我就给他们打气“越亏越买!” 因为指数基金定投的原则是——止盈不止损。亏得越厉害,你应该越开心,因为下面你能用同样的钱买到更多的筹码。亏损时间越长,你应该越开心,因为你积累的低价筹码更多。
那止盈是什么意思呢?很简单,如果你赚钱了,赚到一定比例的收益的时候,你一定要卖出。正常人这时就要骂人了,内心戏估计是:“你亏损时要我买,我好不容易忍啊忍,忍到现在终于赚钱了。后面很明显还在继续上涨,我现在卖了,我前面积累的筹码就这么轻飘飘飞出去了。不行,气坏我了,给我十吨香飘飘奶茶来补偿!”
问题是,你永远都不知道下面一段时间是高点还是低点,及时兑现利润这些利润才是你的。不然等指数又跌下去你怎么办?止盈太早,你赚得太少,止盈太晚,指数可能又从山顶掉下去了。那么,究竟怎么止盈?
根据投资大神们殚精竭虑地思考,(⊙o⊙)…,其实是用计算机进行回溯测试,结论是,你的账面利润达到50%时卖出,长期总收益最高。固然你可以在账面利润达到100%时卖出,但问题是,指数得隔几倍的时间才能走到让你获得100%账面利润的点位;当然也可以在账面利润20%左右卖出,这样频率高了,但卖出收益就下去了。综合时间成本和每次卖出收益,最棒的点位是50%账面利润时卖出。
下面干嘛呢,换目前处于亏损状态的指数基金定投!或者暂时持有一段时间的固定收益理财产品,例如靠谱的P2P,等到指数跌下去再说。
这种50%止盈法,是傻瓜式的卖法。如果想进一步提升收益,就要学会对指数估值。嗯,在实际层面上,如果你没有这个能力,去抄各路大神的作业也可以。
3. 增强策略三:准确估值
在什么时候买进、在什么时候加大额度买进、在什么时候分批卖出、在什么时候全部卖出,以上四个环节,是决定指数基金定投盈利多少的关键。前面我说了一些模糊的操作概念,例如越亏越买、涨到50%就卖。这样操作大体上不会出错,但却很难利润最大化。那么,有没有办法精确的计算出这些时间点呢?
答案是,有!
有三个软件:鑫财通、万德(wind)、中证,上面可以查到国内各指数的估值数据,此外,在雪球等社区上,也有大批大神定期发布自己的各类指数估值数据。而我们自己也完全可以计算这些数据。对大家来说,自己算数据显然不现实,那么,就可以通过查询这些软件或者直接抄大神的作业,雪球上的“银行螺丝钉、价值漫步、梧桐社、only ETF”等各位都可以提供答案。
在查询数据的时候,大家会发现各家的数据都有出入,这是由于算法不同以及对于各种异常数据处理规则不同导致的。怎么解决呢?选择各家研究结论相同的那些指数、或者大多数结论相同的指数。
那么,究竟查询什么数据?
别的数据都不用看,就看一个历史PE百分位就行了。鉴于我这是傻瓜投资法教程,具体为什么我就不解释了。所谓历史PE百分位,就是每个指数的PE(市盈率)数据在历史上处于什么位置。像2018年1月,很容易看到,全指消费指数的历史PE百分位在90%以上,也就是说目前的全指消费指数比历史上90%以上的时间贵,所以这时肯定不应该定投,现在是理想的卖出时间。
查到数据怎么用?
一句话,金字塔投资法。简单说来,指数基金的相对价格(历史百分位)越低,投入的资金越多。以我自己为例,目前我在陪朋友们定投某医药指数基金。由于我去年对不少朋友提了定投这只基金的建议,出于必须为他们负责的态度,所以每个月自己也必须定投一些。我制定的方案是:
价格低于40% PE分位,也就是比60%的时候便宜,开始正常定投,每月定投费用为X;
价格低于10%PE分位,也就是比90%的时候便宜,每月加倍定投,费用为2X;
如果一旦出现价格低于1%PE分位的情况,也就是比99%以上的时候都便宜,则三到四倍定投,费用为3X-4X。事实上这种情况如果出现,往往意味着股市大崩盘,这是空前的随地捡黄金的机会。
价格高于90%PE分位,则开始卖出。
当然在实际操作中,可以采取灵活得多的手法,各位有兴趣的朋友也可以摸索适合自己的定期不定额投资方式。
这里也有位网友的例子,他定投的是天弘基金公司的天弘沪深300指数基金,他选择在沪深300指数为3000点时开始定投,沪深300指数每下跌200点,投资金额增加10000元:跌到2800点,投资10000元;跌到2600点,投资20000元;跌到2400点,投资30000元……以此类推,越跌越买。相应的,卖出的时候也是根据上涨的幅度分批加码卖出(by雪球网友鹿西西的仙人)。他没有进行指数估值,但依然取得了差不多的效果。
还有一种常见手法是“价值平均策略”。简单来说,就是每次购买或卖出使每次新增一个固定的市值。现在你第1个月,定投2000元,但是,第2个月的定投额,就要取决于这一个月基金的表现了。
可能一:基金上涨了10%,2000元变成了2200元,那么你只需投入1800元即可。
Ps:1800=2000-(2200-2000)
可能二:基金下跌了10%,2000元变成了1800元,那么你需加大投入2200元。
Ps:2200=2000-(1800-2000)
其实这样调整定投额的目的,就是要保证每个月你基金“市值的增加额”是一样的。案例中的话,就是2000元。
那么,该方法效果如何呢?回测结果是,从2014年1月4日到2016年12月19日,经过一轮牛熊循环,采用价值平均策略定投沪深300指数年化收益率是13.4%。
当然,就我个人观点,没必要过分僵硬地执行这几种手法,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决定定投金额和方式,毕竟指数定投的优点之一就在于对零散资金的灵活性,只要能够对指数准确估值、越亏越投(越便宜越投),你就一定会胜利。
不过也有值得注意的几点:
(1)时间太短的指数的历史PE百分位数据是不可依靠的,因为没有经过完整的市场周期洗礼,只能选择至少五年时间长度的指数,他们的历史PE百分位数据才有价值;
(2)并非所有指数都是看历史PE百分位,强周期性行业普遍不适合看PE百分位,这包括银行、券商、钢铁、煤炭、有色金属、水泥等行业,对于这些行业的指数应该看PB百分位,当然,由于强周期行业并不适合长期指数定投,我也不会介绍这样的指数,所以可以忽略;
(3)历史PE百分位法并不是绝对的,一旦市场整体逻辑发生改变,一些指数的估值可能会发生彻底性的长期变革,这时历史估值数据的可参考价值就大幅度下降,这是必须警惕的方面。对这点的把握能力,就可以衡量一个人是属于投资高手还是普通投资者。
4.增强策略四:资产轮动和平衡
前文说过,在准确估值的基础上,在指数低估时坚持定投,在指数到达高位时需要及时卖出,但是卖出之后怎么办?
解决方法很简单,那就再买低估值的指数基金呗!这样就自然形成了指数资产的轮动。在上面的例子里我谈了正在陪朋友们定投的某医药指数基金,如果有一天该指数基金的价格达到90%PE分位,那我会建议朋友们开始卖出,卖出多少就同步买进另一家或几家处于低估状态的指数基金。跟买进一样,卖出可以采取多种方法,前面谈到的价值平均等策略反过来用就可以了。
如果不幸遇到所有的指数都处于高位,嗯,这种情况还真的会出现!这时的思路有两个:投资处于低估的某海外市场指数基金、撤出股市空仓并将资金投入于稳定收益的债券等产品。
不过这种情况是少见的,一般来说,总是能找到某些处于低估状态的指数基金,成功进行指数资产轮动。
如果您觉得这种玩法太过复杂,还有种简单的方法,那就是选择两只逆相关程度高的指数进行资产再平衡。在国内市场,上证50指数和创业板指数就是比较理想的资产再平衡组合。这两只指数大多数时候玩着跷跷板游戏,例如去年一年上证50指数高歌猛进、创业板指数跌跌不休,三年前则刚好相反,上证50被认为是“超级大烂臭”、创业板则人见人爱人人夸。那么我们就可以建立一个资产再平衡组合,将资产的不同比例投入于上证50和创业板指数基金。
操作手法示范:
先设定平衡比例,如5:5等比例组合,将一半资金买入跟踪上证50的指数基金,另一半买入跟踪创业板指数的指数基金;设定再平衡时间点,一般是一年,每到年底,观察两只指数基金,大部分情况下一只指数基金的账面总价值超过另一只,两只指数基金无法保持等比例,此时就卖出一部分总值高的指数基金、买入总值低的指数基金,恢复比例5:5。
通过这种指数资产再平衡,就能保证无论市场环境是大蓝筹偏好还是小盘股偏好,都能获得比较理想的收益。
上述的指数资产轮动或平衡策略,都能在规避大部分市场风险的同时取得较高的收益率,他们唯一的缺陷是无法对抗全市场级的系统性风险:如果全市场处于极度高估的泡沫状态,这时就找不到任何低估的指数基金可以买入;如果全市场长期处于极度低估的状态,例如在那些经济严重衰退、通货膨胀率高企的国家,股市往往一蹶不振到了超过普通人想象力极限的地步、而股市长期低迷的时间也长到了超过一般人的忍受极限,投资者的耐心和毅力慢慢消耗殆尽,最终很可能扛不住心理压力过早卖出筹码,导致得不到合理利润。对抗这些极端市场形态,最理想的资产平衡组合是股票和债券资产的平衡。上面也已经提过,如果全市场指数处于高位,就可以选择撤出股市空仓并投资于债券类资产,这其实也是股票债券资产平衡策略的一种运用。
指数资产就本质而言是股票资产,债券资产则包括货币基金、债券基金、国债逆回购等多种类型,通过建立股票资产和债券资产的再平衡,将可以有效对抗绝大多数各种市场风险,同时获得比较理想的收益。股债平衡的具体操作手法有静态平衡法和动态平衡法两种。
静态平衡法
假设以跟踪上证50指数的指数基金为标的,设定股票和债券5:5的固定比例,债券基金设定收益率为5%,忽略交易手续费、也忽略股息再投资。
从1999年到2015年为止,执行此策略16年,每年进行一次平衡调整。
投资结果如下,年化复合收益率为7.6%,同期上证50指数年化复合收益率为6.9%,明显跑赢上证组合。同时,更关键的是,在这整个16年间,价格涨跌波动远比上证指数更小,投资者明显更容易将投资策略坚持下去。
事实上,由于这里没有计入上证50的股息再投资,算出来的收益率比实际收益率低。
如果将上证50更换为收益率更高的指数,债券部分通过加杠杆获得10%以上的年化收益率,本策略的总体收益率会在上述的基础上有很大幅度的上升。另外,从回测数据看,股债比例设定为6:4或7:3,是安全性和收益率折中后最理想的比例。
动态平衡法
同样以跟踪上证50指数的指数基金为标的,进行股债搭配,债券部分设定收益为5%,但是仓位不再保持为固定的5:5的比例,而是依据上证指数的市盈率进行调整,调整频率还是每年一调。具体仓位控制标准是:
(1)上证PE10以下,股票比例为80%。
(2)上证PE10-15,股票比例为60%。
(3)上证PE15-25,股票比例为50%。
(4)上证PE25-35,股票比例为40%。
(5)上证PE35以上,股票比例为20%。
根据上证PE变化调动仓位后,收益大幅提高,16年间年化复合收益率为10.7%。跟前面一样,由于没有计入股息再投资,这个收益率算少了一些。此外,如果换成其他更高收益的指数,债券部分加杠杆,会取得高得多的收益率。
这种策略的收益比静态平衡法更加理想,原因很简单,PE越低,表明股市低估,这时股票比例越高,后续就能取得更高的收益率;PE越高,表明股市越高估,将股票比例慢慢变轻,也就是在高位兑现利润。总的说来,股债动态平衡法进一步加强了高抛低吸效果,收益更高是正常的。
随着投资水平到一定阶段,您最终会发现,股债再平衡具体的比例并不重要,背后的关键是风险控制和仓位管理意识。如果您的风险控制和仓位管理能力过关,那么这种再平衡早已不知不觉被执行了,不需要刻意去做。
文:长弓侠
【最笨最赚钱的炒股方法-指数基金定投策略】相关文章: